古代的毛筆有幾種叫法練字技巧
可選中1個或多個下面的關鍵詞,搜索相關資料。也可直接點“搜索資料”搜索整個問題。
湖筆、不律、插、管、管子、毛穎、管城子、管城侯、中書君、毛錐毫、毫素、毫錐、健毫、圓鋒、羊毫、狼毫、兼毫、龍須、兔毫、麟管、佩阿、昌化。
1、據傳毛筆為蒙恬所創,所以至今被譽為毛筆之鄉的河北衡水侯店和浙江湖州善璉每逢農歷三月初三,如同過年,家家包餃子,飲酒慶賀,紀念蒙恬創毛筆。
2、自元代以來,浙江省湖州市善璉鎮生產的具有“尖、齊、圓、健”特點的“湖筆”成為全國最著名的毛筆品種。
3、毛筆在歷代都有不同的稱呼。春秋戰國,諸侯稱雄。此時,各國對毛筆的稱呼都不同。吳國(今江蘇)叫“不律”,楚國(今湖北)叫“插(竹)”。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一律稱為“毛筆”。而白居易稱筆為“毫錐”,《寄微之》詩云:“策目穿如札,毫鋒銳若錐。”
1、毛筆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1980年陜西臨潼姜寨村發掘一座距今5000多年的墓葬,出土文物中有凹形石硯、研杵、染色物和陶制水杯等。從彩陶的紋飾花紋可辨認出毛筆描繪的痕跡,證實了在五、六千年前,已有了毛筆或類似毛筆的筆。
2、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現筆的象形文字,形似手握筆的樣子。在湖南長沙左家公山和河南信陽長臺關兩處戰國楚墓里分別出土一支竹管毛筆,是目前發現最早的毛筆實物。
3、湖南長沙出土的那支筆,竹桿粗0.4cm,桿長18.5cm,筆頭為兔箭毛制成,長2.5cm,筆頭夾在劈開的竹桿頭上,用絲線纏捆,外涂一層生漆。從其制作工藝和文物出土分布地區看,毛筆在戰國時已被廣泛使用。只是沒有統一的名稱。
4、東漢許慎著《說文解字》中有“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拂”,“秦謂之筆,從聿從竹”的記載。
展開全部毛筆是中華祖先創造的書寫漢字的主要用具,據史書記載始于倉頡.1954年湖南長沙戰國墓葬中發掘的一支竹管兔毫毛筆,可能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毛筆實物.秦將蒙恬在王翦滅楚時到中山,見中山兔肥毫長,可作制筆原料,便改變原來的筆制,統一毛筆的名稱,始稱蒙恬筆.這種用兔毫制成的毛筆,一直為古代書畫大師、詩人書生所青睞,唐代詩人白居易譽之為:紫毫筆尖錐兮利如刀、紫毫之價如金貴.
最早的毛筆,大約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西周以上雖然迄今尚未見有毛筆的實物,但從史前的彩陶花紋、商代的甲骨文等上可覓到些許用筆的跡象.東周的竹木簡、縑帛上已廣泛用毛筆來書寫.先秦時,毛筆有多種名稱,如弗、不律等.秦平天下后統稱為筆.
展開全部在東周戰國時,楚國稱“聿”,吳國稱“不律”,燕國稱“弗”,只有秦國稱做“筆”。秦始皇統一了列國,才在全國范圍內都稱作筆,一直沿用到現在。
毛穎。穎,就是筆鋒。唐代大文豪韓愈作有《毛穎傳》。毛錐子。見五代史《史宏肇傳》:“安朝廷,定禍亂,直徑長槍大劍,若毛錐子安足用哉”。
管城子。韓愈《毛穎傳》中說,“聚其族而加束縛寫,秦始皇使恬賜之湯沐而封諸城,號管城子。”(也叫管城侯,意思同上,見《文房四譜》)
墨曹都統。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征集:薛稷(唐著名書家)封筆為墨曹都統、黑水郡王兼亳州刺史。